7月14日,桂西边境骄阳似火。百色市靖西市安宁乡那足屯的699号界碑前,一面队旗高高扬起,旗上“智汇南疆 八桂戍边”8个大字分外夺目。来自91吃瓜
91吃瓜
的师生们在此庄严宣誓: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!”誓言铿锵,与山风同频,与界碑共振。
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奔赴,更是一场直抵人心的对话——从红色故事到神圣界碑,从革命文物到青春誓言,师生们在边关一线,把课堂搬到大地、把论文写进山河,在行走中体悟“治国必治边”的时代命题。
聆听:一块界桩的“守望”
在果布村斑驳的老榕树下,老支书黄明朝抚摸着半截埋入土中的实木界桩,声音沉稳如磐石:“1953年勘界立桩那会儿,我爷爷是护桩队队长。”他指向远处层叠的山峦,“那时常有越境者挪动界桩,爷爷就带人日夜轮守,用火把和铜锣驱赶破坏者。”
二十一世纪初,边境局势紧张。安宁乡那足屯一位村民发现界桩被恶意偏移20米,连夜带7位村民冒死将界桩复位。“他们在暴雨里挖了整夜,天亮时浑身泥浆跪抱着界桩,就像抱着刚出生的娃。”老支书眼角泛起泪光,“后来村民总说:桩在,国土才在!”
2024级本科生李家莹轻触界桩上的刻痕,低声对同伴说:“以前课本说‘寸土必争’,今天才懂得,争的是村民们指甲缝里的泥,是村民们膝盖下的国土。”

师生们在安宁乡果布村老榕树下

老支书讲述革命故事
仰望:一座界碑的“心跳”
从果布村到699号界碑,山路蜿蜒11公里。师生们徒步而上,一路聆听护边员的“巡边路”——
“每天6点出门,雷打不动。界碑脏了擦一擦,草高了割一割,脚印多了记一记。”护边员弯腰抚摸界碑,界碑上鲜红的“中国”二字赫然入目。
“同学们,把耳朵贴上去,听听界碑的心跳。”带队老师、辅导员郭霖刚老师轻声提示。
一瞬间,山谷寂静。风掠过耳畔,仿佛传来70多年前自卫还击战的枪声,又似今日边民安居的欢笑。
“原来,界碑真的会说话。”2023级本科生薛新颖把手掌贴在碑体,闭上眼,“它说:‘孩子,守好我,就像守好家’”

师生们在699号界碑
追忆:一间陈列馆的“对话”
安宁乡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内,一盏马灯、一双草鞋、一本1948年的《靖西解放报》静静陈列。
“这是赤卫队员马振山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:‘如果我不回来,就把我的党费交到最后胜利那天’”讲解员话音未落,不少师生泪湿眼眶。
“革命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会呼吸的生命。”东盟区域与国别经济专业硕士生韦可心攥紧拳头,“用所学知识,研究边疆经济,让边贸通道更畅通,让边民的钱包更鼓,日子更红火!”


师生们在安宁乡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参观
归程:一条青春的“延长线”
带着界碑前的铮铮誓言和陈列馆里的深深触动,靖西之行的实地活动告一段落,但师生们心中的思考与行动才刚刚启程。
辅导员郭霖刚感言:“此次靖西行,我们带学生聆听老支书口述革命历史,在699号界碑前庄严宣誓,于革命斗争史陈列馆追忆烽火岁月。学生们触摸到了戍边精神的滚烫脉搏,读懂了‘治国必治边’的深刻内涵。作为辅导员,我深感要将这份浸染泥土与硝烟的实践感悟,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与科研的源头活水,引导更多青年将‘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’的誓言,融入服务边疆、建设壮美广西的火热实践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!”
青山不老,界碑无言。当汽车驶离靖西,师生们回望南疆,那响彻山谷的誓言、那浸润热泪的感悟、那丈量边境的足迹,已化作点点星火,点燃了青春奔赴山海、服务边疆的新征程。

合影留念
图 文:王思珺
编 辑:李叶秋
一审一校:王海希、郭霖刚
二审二校:刘梦娟
三审三校:姜 玮